近日,前拜仁与德国足球名宿拉姆在TA专栏中就德甲联赛发表了见解。他认为德甲在多个层面具备独特优势,但这些优势需通过更长时间的积累和耐心才能转化为实质性的竞争力。他预测,本赛季德甲的平均上座率有望再次超越英超,而科隆和汉堡两支传统强队的回归将进一步激发联赛活力。

拉姆核心观点摘要
我敢断言——本赛季德甲将在特定领域再次超越英超。至少,平均上座率方面会保持领先。两支传统球队成功升级,包括前冠军科隆和汉堡。他们的主场赛事始终座无虚席,即便在德乙时期也如此。汉堡上赛季场均观众达56500人,超过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联赛冠军球队。
汉堡曾拥有世界冠军和欧洲冠军球员——乌韦-席勒、凯文-基冈、菲利克斯-马加特。1983年,该队夺得欧洲冠军杯。我效力拜仁期间,曾多次在汉堡主场折戟。2018年,汉堡降入德乙,经历了七个赛季的蛰伏。
如今汉堡重返德甲,首战将于周日对阵门兴格拉德巴赫。这将是揭幕战的重要看点。我对此尤为关注,因为我的团队过去三年一直为斯图加特提供咨询服务。我们反复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城市资源的承载力。因为联赛发展必须考虑地域因素,这决定了其成长空间。
从地理位置看,汉堡具备一切优势。这座德国第二大城市兼具经济实力与大型球场。乌利-赫内斯曾认为汉堡是对拜仁威胁最大的对手。如今这种潜力是否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俱乐部的潜力也取决于所属联赛的生态。德甲拥有丰富资源:德国足协(DFB)作为全球最大体育协会拥有800万会员,德国则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
德国的足球生态独一无二,拥有众多俱乐部、联赛、志愿者和青训中心(346个)。德国俱乐部共设立59个青训基地,其中第四级别地区联赛就有9个。
资金层面同样充裕。德甲在欧洲总收入排名第二,仅次于英超。因此德国能吸引全球球员。但德国足球的优势不仅在于基础设施和资本,更在于文化根基——几十年来已发展为全民运动。从地区联赛开始,球场就持续爆满。每周都有大量观众涌入球场。未来随着更多俱乐部组建女足,这种现象将更普遍。
这种深厚基础得益于一项特殊规则:50+1政策。该政策规定俱乐部多数投票权归会员所有,而非投资者——这确保了会员对俱乐部发展方向的掌控。尽管存在例外和法律争议,但50+1政策维持了职业俱乐部在资本运作与球迷利益间的平衡。
这种互动是德甲对社会的独特贡献。在“时代转折点”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当民主面临挑战、欧洲地缘政治压力增大、社会参与度下降时,体育参与变得不可或缺。因此,50+1政策正成为德甲的核心优势,因为它将职业足球深深扎根于社会。
斯图加特就是典型案例。该队在2023-2024赛季排名第二,2025年夺得德国杯。这得益于俱乐部稳固的组织架构: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韦尔勒、体育董事法比安-沃尔格穆特、职业球员部门主管克里斯蒂安-根特纳以及主教练塞巴斯蒂安-赫内斯的协同合作。赫内斯已续约,他擅长培养年轻球员,而球队也积极引入新秀。这些都是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样关键的是经济发达的施瓦本地区对俱乐部的支持。这使得斯图加特主场比赛始终爆满,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全国潜力排名中,斯图加特位列第三,仅次于慕尼黑和汉堡,但领先于多特蒙德、柏林和法兰克福。然而,德国足球传统上缺乏战术清晰度、团队配合以及球员位置的明确界定。
近年来,我注意到德甲部分球队重新采用人盯人防守。我认为这是特殊现象,因为欧洲顶级球队如巴黎圣日耳曼、皇家马德里和利物浦都采用区域防守。过去二十年,只有亚特兰大通过人盯人防守赢得过洲际奖杯——而且只是欧联杯。这也是拜仁几乎总能夺冠的原因,而德甲球队赢得国际奖杯则属罕见。
最近一次是2022年法兰克福夺得欧联杯,但他们多年来一直通过买入球员后高价转卖来运营。这种模式无法建立认同感,也难以培育出我们咨询团队总结的足球三大成功要素:延续性、成长性和卓越性——这正是德国足球优势的反面。我们的球队缺乏成熟时间。
任何理念都需要时间发展,且需要一位有魅力的领袖长期引领,就像弗格森在曼联、瓜迪奥拉在曼城或巴塞罗那,以及克洛普在利物浦。每支顶级球队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在德国这种条件却很少见。
这意味着像维尔茨这样的优秀球员会选择离开。哈弗茨和哈兰德也意识到,即便在年轻时,他们的球队已无法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这就是他们转投英格兰的原因。当这样的球员离开联赛时,自然会限制其竞争力和发展,这正是德甲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需要给自身的优势更多时间去发挥作用。